• 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1月全球车企市值:环比超9成“红盘”开张,同比逾7成“绿盘”震荡
    来 源:中国汽车报 编 辑:熊洋平 发布时间:2023-02-10 16:25:50


    图片

    2023年,《中国汽车报》汽车市值研究组继续对全球汽车类上市公司月度市值变化进行全面跟踪、梳理和比较分析。在去年全年的数据积累基础上,今年全球汽车类上市公司月度市值报告增设了月度市值同比变化,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详实、更客观、更多元、多维度的市值变化数据分析。

    2023年1月,全球汽车类上市公司的统计范围依然涵盖国际和国内上市的主流整车、零部件企业,以及主要新创公司和国内汽车经销商集团。1月统计的上市企业数量共计120家。

    全球汽车类上市公司市值TOP20  

    环比全线飘红 同比降多涨少  

    图片

    2023年1月,全球车企市值迎来开门红,在统计范围内的超9成企业市值实现环比增长。根据《中国汽车报》汽车市值研究组的统计显示,统计范围内的120家全球汽车类上市公司1月市值,有109家企业均实现了环比增长,其余11家企业市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环比下跌或停牌、退市。在市值环比增长的阵营中,特斯拉以超过43%的环比增幅“一路狂飙”,不仅长期稳居全球车市值榜首位,更以令人艳羡的环比市值涨幅独领风骚。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新创公司威力登激光雷达(以下简称VLDR)和英国电动汽车制造商Arrival(以下简称ARVL)的1月市值环比实现超过100%的增长,成为1月全球车企实现环比大幅增长的“新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资本市场对与新能源、智能化强相关企业的关注度依旧很高,且长期看好。

    从市值排名前20的企业看,1月环比市值实现全线飘红,且有12家企业均实现了两位数的环比增长。市值排名方面,1月排名前11的企业排位与2022年12月相比并无变化。1月市值排名第18的企业Mobileye的排位变化最大,较2022年12月的排名上升5位,晋级前20名。其余企业的排位变化并不大。

    与环比市值全线飘红有所不同的是,从1月市值同比变化则以下跌为主。从全球车企市值统计看,仅有28家企业市值同比实现增长,市值同比下降的企业超过7成。其中,法拉利、康明斯、马恒达、雷诺、博格华纳、五十铃、马自达、舍弗勒等企业实现了市值的同比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比亚迪、长安汽车、江淮汽车、福田汽车、万丰奥威、中通客车、安凯客车、金龙客车、亚星客车、正通汽车等多家中国企业在1月也呈现了市值同比增长。

    纵观1月全球车企市值,受美国通胀数据回落及美联储加息放缓等因素以及国内多项利好政策影响,全球车企市值呈现普遍环比上涨的利好态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尽管2023年1月市值的全盘上涨为企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但这并不足以支撑对全年看涨的乐观判断。引发全球经济衰退风险的因素依然存在、企业的盈利压力也不容忽视,种种迹象预示着2023年全年挑战和困难犹存。未来全球车企的市值将呈现怎样的动向,我们将持续关注。

    国内主要传统整车及经销商上市公司市值  

    兔年“红盘”注入新希望  

    图片

    进入2023年第一个月,A股主要传统整车及经销商上市公司迎来“开门红”。

    1月A股市场呈现普涨格局,三大股指中,上证指数1月上涨5.39%,创2010年以来最佳开局;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月线涨幅分别为8.94%和9.97%。当月,在32家国内主要传统整车及经销商上市公司中,环比上涨者有27家,占比近85%;环比下降的车企有5家,占比近15%。而与去年同期相比,涨跌态势几乎完全相反。同比去年1月,上涨的企业有6家,占比近18.5%;下降的企业有26家,占比近81.5%。

    1月,无论是新车销量还是市值总额,最大的赢家仍是稳居冠军宝座的自主品牌汽车比亚迪,1月末总市值8320.05亿元,环比增长11.22%,同比增长26.01%,总市值依然遥遥领先。从销量上看,比亚迪1月销售新车15.1341万辆,同比增长58.6%,即使是遇上春节假期,对比亚迪整体的销量也没有多大影响,其中腾势靠一款MPV的销量就超过了许多造车新势力,可谓是“扬眉兔气”。同时,由于福特正考虑出售其位于德国萨尔路易斯的工厂,而比亚迪据称正是潜在收购者之一。这一消息,也令比亚迪股价拉升。在1月全月,比亚迪起码有过三波较为显著的升浪,在A股整车板块中涨幅位居前列。

    在国内主要传统整车市值榜位居第二位的长城汽车,1月市值环比涨幅3.45%,同比下滑27.23%。尽管去年是行业较为艰难的一年,但长城汽车2022年营收1373.51亿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82.79亿元,同比增长23.09%;单车平均售价超12.87万元,同比增长20.8%;20万元以上车型销售占比达15.27%,上升5个百分点。同时,长城汽车也首次官方正面释放2023年160万辆的销量目标,并表示2023年要深化“一个长城汽车”,聚焦智能新能源,这也充分表达出其对于达成160万销量目标的信心。此外,2022年,长城汽车海外销量17.32万辆,同比增长21.28%,海外市场的卓越表现,让长城汽车成功跻身中国品牌海外销量“百万辆俱乐部”。

    长安汽车同样表现不俗,1月市值环比上涨14.78%;同比上涨43.73%,同比涨幅在乘用车企中位居首位,并由去年同期榜单上的第七位跃升至第四位。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未来3~5年将有80%的中国燃油车品牌“关停并转”,企业布局新能源、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去年,长安推出新品牌深蓝,在2022年12月交付量达到11650辆,成为国内最快实现交付破万辆的新能源品牌之一。而长安汽车、华为和宁德时代三巨头联合推出的阿维塔11,为长安汽车开拓了高端新能源车的道路。2023年,长安汽车目标是全年280万辆,确保规模增长高于行业10%以上,长安品牌乘用车再冲刺100万辆,欧尚品牌确保31万辆。

    作为新势力之一的赛力斯,1月市值环比上涨2.35%,同比下降1.63%,浮动幅度较小,市值相对较为稳定。1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4885辆,同比增长了38.78%。此外,赛力斯在2022年全年的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3.5万辆,同比增长225.9%,值得一提的是,赛力斯与华为联合推出的汽车AITO累计交付超过7.5万辆。而且,赛力斯当月亮相比利时布鲁塞尔车展,揽获逾2万辆新车订单。据统计,赛力斯累计出口汽车近50万辆,出口市场达70余个。

    在国内主要传统整车及经销商上市公司1月市值环比涨幅中,江淮汽车拔得头筹,其市值环比上涨31.69%,同比上涨28.93%。近来,江淮汽车利好消息不断。1月31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截至当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累计收到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约1.04亿元。同时,外界认为,江淮汽车股价的上涨是其与华为合作有关。1月9日,在华为深圳总部,安徽省省委常委、合肥市市委书记虞爱华与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深入交流,拟共同推动华为终端与江淮汽车合作项目进展。当月,浙商证券的研报称,江淮汽车具备自身主营韧性和对外业务延展性,是稀缺的智能电车制造平台,并对江淮汽车维持“买入”评级。

    在该板块的6家商用车企业中,1月市值环比有2家下降,4家上涨。其中,中通客车市值环比增长6.78%,同比增长156.02%,为该板块同比增幅遥遥领先者。财报显示,中通客车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0.79亿元-1.13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对此,中通客车表示,2022年,公司调整销售策略,聚焦优势产品,整体营业收入增加,特别是海外出口扩大;同时实施降本增效措施,产品毛利空间提升,导致公司2022年经营业绩扭亏为盈。

    在该榜单的9家经销商上市公司中,有3家市值环比下滑,6家市值环比上涨;而同比有8家下滑,仅有正通汽车1家上涨。其中,正通汽车当月市值环比下降3.06%,同比上涨17.07%。

    1月,正通汽车已正式加入国贸控股集团,步入国企背景新时代。国贸控股集团受让正通汽车原大股东29.9%的股权,成为正通汽车单一最大股东。国贸控股集团先后选派一批优秀管理干部出任正通汽车的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常务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及副总裁等职,搭建正通汽车核心领导班子。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23年1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1.8%,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环比上升3.6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

    业界认为,尽管2023年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但从1月的走势看,或许也有出现曲折反复的可能,但全年大多数上市公司市值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

    国内部分汽车零部件公司市值 

    新能源、智能化相关企业强势领涨 

    图片

    随着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常态化防控政策全面优化,进一步释放出经济发展的活力,汽车市场在2023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受消费信心的提振与汽车市场回暖的拉动,整个零部件板块在1月终于一扫此前阴霾,迎来了开门红。

    统计在内的动力电池板块、发动机板块、传统零部件与综合板块、轮胎板块、汽车电子与智能网联板块市值全线飘红,上涨势头明显。

    动力电池板块一直是热度最高的板块之一。1月份出炉的2022年全年成绩单也展示出了动力电池产业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拉动产业整体股价与市值表现。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约为658.4万辆,同比增长88.8%;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302.3GWh,同比增长89.7%。

    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项目投资金额高达9.2万亿人民币,锂电池储能投资总金额2.2万亿人民币,占比约为23.6%。进入2023年,动力电池产业投资热度依然延续。1月底,亿纬锂能方面表示将在荆门高新区投资建设60GWh动力储能电池生产线及辅助设施项目,项目总投资额约108亿元。同期,宁德时代表示,拟由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在广东省佛山市佛北战新产业园大塘新材料产业园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238亿元。东风股份控股子公司湖南博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拟投资人民币20亿元,在湖南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投资建设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综合材料生产研发项目。

    统计在内的汽车电子与智能网联板块企业市值全部上涨,涨幅最高的是德赛西威,达24.53%。此外,均胜电子、华阳集团、亚太股份、经纬恒润等企业也实现了市值双位数的涨幅。

    自动驾驶产业迎来加速产业化,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稳步提升,L3及以上高阶自动驾驶试点进一步拓展。新年开年,多地纷纷发布自动驾驶相关产业政策,为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浙江省指出要在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区率先建设5G-V2X车联网,实施智慧高速公路网建设工程、城市道路智能化改造工程,支持在具备基础设施条件的路段或区域开展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2023年,广州将有序推进5个阶段的自动驾驶示范运营车辆导入率的工作,完成1万台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运营规模的任务,率先进入智能网联汽车社会化、大规模服务阶段。

    国际主流汽车公司市值 

    头部跨国车企市值“水涨船高” 

    图片

    经历了去年一年的震荡波动,全球股市似乎终于迎来“曙光”。继去年12月主要汽车股“全军覆没”后,2023年第一个月,全球股市“涨”声一片,主要跨国车企的股价和市值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环比上涨。

    与去年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去年通胀飙升和美联储激进收紧货币政策打击了市场情绪。而今,受美国通胀数据回落及美联储加息放缓等因素提振,市场信心有所恢复,投资者们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不少人认为,这预示着美股或已走出“低谷”,未来几个月可能迎来持续上涨。

    AXS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格雷格·巴苏克指出,主要的市场驱动因素都开始指向积极的方向,这将在未来几个月支撑美国股市上涨。与此同时,得益于通胀出现放缓迹象、能源价格下跌,以及中国优化防疫措施带来的乐观情绪,欧洲股市也重新焕发活力。

    在欧美股市1月大涨的背景下,跨国车企市值也“水涨船高”,普遍实现了环比正增长。整体来看,1月纳入统计的26家跨国车企中,有15家涨幅达到两位数,包括特斯拉、保时捷、大众集团、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通用、福特、Stellantis等欧美主要车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与去年12月相比,该公司今年1月市值环比大涨43.9%,涨幅之高,遥遥领先于一众车企。当然,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其此前跌幅太大。去年全年,特斯拉股价暴跌约60%,原因在于特斯拉汽车价格上涨、部分产品推迟上市,以及市场担心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会因收购推特而分心。不过,特斯拉在今年1月初的大规模降价,帮助该公司股价开始反弹,之后特斯拉在1月25日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全年财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均创新高,超出市场预期,且特斯拉声称2023年可能生产200万辆汽车。一系列积极信息推动特斯拉股价大幅飙升。

    当然,与去年1月相比,特斯拉股价和市值尚未恢复到那时候的高点,依然有着三成以上差距。其他车企大多也有同样的现象,即环比实现上涨,但同比依然下跌。特别是有“特斯拉杀手”之称的Rivian,1月同比跌幅接近七成。另外,丰田、大众集团、通用、福特、Stellantis、起亚、塔塔、沃尔沃汽车、日产等车企的1月市值同比跌幅也达到了两位数。

    好在,1月全球股市普涨带来了业内对于全年的乐观预期。在今年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而春节期间出行大超预期,令投资者情绪和信心加速提振。再加上通胀改善下美联储紧缩步伐预期放缓、美国经济软着陆概率加大等,共同提升了经济预期与市场流动性。

    不过,尽管2023年开局市场表现亮眼,但华尔街其实仍难安心,对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美联储持续加息和企业盈利恶化等风险忧心忡忡。很多分析师认为,2023年仍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部分汽车新创公司市值 

    环比普遍增长 同比多数下跌 

    新势力造车与初创企业市值被金融大势拖累下行了好几个月,终于在2023年开年迎来了一波大幅度反弹。

    1月,市值环比涨幅最大的是VLDR,为185.87%,其次是ARVL,为144.34%,排在第三位的是OUST,为62.28%。

    VLDR在1月的证券市场交易中出现多次盘前、盘中异动的情况,这与大多数机构给出积极评价有关。在所有6家参与评级的机构中,17%的券商给予买入建议,67%的券商给予持有建议,仅有16%的券商给出卖出建议。VLDR的传感器和软件解决方案提供了灵活性,质量和性能满足了各个行业的需求。不仅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应用,比如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城市和安全,应用前景拓宽也让人们的想像空间进一步扩大。

    ARVL的上涨可能受到特斯拉引领的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上涨的影响,1月,特斯拉大幅度回升,ARVL作为比较亮眼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自然跟着上涨。另外,ARVL最近大幅度裁员,削减约50%支出以保留现金重组,这或许给了人们想像空间。

    多家国内造车新势力在1月同样迎来市值环比上涨,蔚来的市值上涨21.03%,理想上涨11.85%,小鹏汽车上涨3.9%,零跑汽车由于上市不久,市值前期大幅度上涨,1月呈现小幅度回落,市值环比下跌了6.06%。

    根据各家公布的1月交付数据显示,理想汽车1月交付量达15141辆,同比增长23.4%;蔚来汽车交付新车8506辆,同比下滑近12%,环比下滑46.2%;小鹏汽车交付量仅为5128辆,同比下滑60%,环比下滑54.6%;零跑汽车仅交付了1139辆新车,同比下滑85.9%,环比下滑86.6%,令人感到意外。造车新势力市值的涨落与实际销量并不同步,但从长期来看,基本反映了价值走向。

    对于销量下滑,乘联会认为,国家利好汽车行业的购置税减半、新能源补贴等政策已经到期,以及前几个月产销偏高,经销商谨慎,对车市销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特斯拉大幅度降价对消费者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特斯拉降价的消息1月6日传播开来,对整个1月新势力的销售影响较大。CMBI的数据显示,1月9日至1月15日期间,特斯拉在中国的日均销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76%,达到12654辆。不排除部分购买者转向了特斯拉。

    今年1月新势力和初创企业的市值环比表现红红火火,再看看与去年1月同比的情况,则差距较为明显。新创公司板块统计内的企业,1月市值同比普遍呈下跌状态。其中跌幅最大的是ARVL,为86.99%,其次是法拉第未来,为76.32%,排在第三位的是小鹏汽车,为64.9%。造车新势力领域,理想汽车实现了5.88%的同比上涨,蔚来汽车则同比下跌了36.38%。这样的市值涨跌与一年来销量情况的变化相吻合,2022年,理想汽车显现出市场销量攀升的势头。2023年1月,其他新势力纷纷销量下滑的时候,理想汽车仍然实现上涨。

    总体来看,1月环比市值普遍回升,同比仍然下跌很多,仅仅一个月的回血并不意味着造车新势力与初创企业走出了阴霾。

    附:2023年1月完整榜单

    图片

    丝袜女邻居用嘴帮我爽